北京观察》中美摆脱了“谈谈打打”的轮回?北京学者揭中方“言必行、行必果”的谋略
川普执政以来,各种场合的言行越来越凸显他的一个风格,那就是‘多变’,随时根据形势需要和利益权衡,将自己此前的说法推翻或者重新解读。
中美两国近期经历了自关税战以来最大程度的外交斡旋,致使北京与华府在涉及两国利益的问题上形成暂时性的“约定”。然而这种约定能否稳定下来,受访的中国学者看法不一。
南大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燕志华表示,“此次中美达成框架协议,当然是双方在谈判桌上你来我往、激烈博弈后达到的一个结果。从谈判后双方接受记者采访的场景看,双方都显得疲惫,显示这是一场激烈的马拉松赛事,达成框架并不轻松”。
燕志华指出,“从美国各方的评价看,此次框架协议具有临时政治安排的特点。中国外交部发言强调中方将“言必行、行必果”,含有督促美方以同样态度来对待协议的弦外之音,背后指的是此前美国此前不时有失信行为,令人不安。
燕志华指出,“川普执政以来,各种场合的言行越来越凸显他的一个风格,那就是‘多变’,随时根据形势需要和利益权衡,将自己此前的说法推翻或者重新解读”。
“表现在中美关系上,那就是其观点和政策具有摇摆性,一边语气轻松地说“I like China”,一边改变政策,爱恨之间,丝滑过度”
他表示,这种“变色龙”的特点,可以说是他的策略,但后果是使得中方深受其害,一再严正宣示“言必行、行必果”的中方立场。。
燕志华在受访时指出,“如果认为中美关系就此达成和平,将进入一个阶段性的乃至一定时期的稳定局势,那显然是个过于简单的想法”。
美国两党斗争的终极敌人依旧是中国
燕志华表示,“美国政府在对中国的立场和政策上摇摆、多变或者对概念重新定义,并非是川普的特点,拜登也是这么做的,而且似乎比川普更频繁”,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他们虽然内斗激烈,但是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共同的对手,那就是中国,再加上内政撕裂严重,让总统只能在混乱—和中国谈判—取得暂时平衡,而缺乏长远的、稳定的和中方打交道的政策底盘,这就使得中方对于美国任何一个政策和协议都抱以不能轻易信任的危机感。
实际上,中方通过近年来和美国打交道的经历,也已经确认一个现实,处于当下中美激烈竞争的时代,可供双方庞大的政治经济体转圈的余地并不大,未来中美之路,可能就在这种谈谈打打、打打谈谈的状态中向前走,而且,如能维持这种状态,“也不失为一种确定性”。
这样的模式也很符合北京高层对中美关系的判断,一方面中国需要美国的市场依赖,同时又必须让美国仰视中国。尤其是在洛杉矶发生的非法移民骚乱事件中,美国比中国更陷入了一种国内治理的难题。因为对于川普来说,他需要选票,同时川普还希望借访华一事来夺得明年的中期选举的支持。
燕志华认为,“在这种难以稳定的状态下,川普是不可能访华的,更何况当下他的当务之急是内政,这也加剧了中国博弈的复杂性。”不过,基于外交常常是内政的延续。燕志华仍保留了可能性,“如果突然有一天,多变的川普真要到中国访问,仓促之下中国也只能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