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伊朗激烈交战12天后闪电停火,以伊两方都宣称自己取得了“历史性胜利”,特朗普更是高呼“胜利”。
冲突落幕,三方皆宣称自己赢了,那谁是输家?有趣的是,冲突最后一两天的表现明显带有了表演性质,给各自一个台阶下。这种“多方皆赢” 的奇观,给了国内网友们调侃嘲讽的新素材。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年印巴边境的空战。相同的剧本,冲突之后印巴双方都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这场冲突中,双方的实际损失均未公开,但通过选择性报道和情绪渲染,两国都成功塑造了“本国必胜”的叙事。
不得不说,当今政治人物中,莫迪的赢学造诣最为深厚。即使印巴冲突中印度损失惨重,他也能在全国举办为期十天的庆祝活动,派出七个宣传小组远赴23个国家和欧盟总部,向70个国家的武官通报“胜利战果”。
“赢学”为何成为显学?在中国人看来,这些类似阿Q的“精神胜利”行为,荒诞且“自欺欺人”,但是对于这些政客来说,自有其政治逻辑。
“赢学”,是国内政治需要。在民粹主义盛行的时代,领导人必须通过“胜利叙事”巩固民意支持。无论是莫迪的“朱砂行动庆典”,还是特朗普的“伟大一天”宣言,都试图用“胜利”掩盖国内矛盾。
一方面,借冲突中的 “胜利” 宣称,转移民众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力,稳固自身政治根基;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国内民众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提升政府在国内民众心中的威望,最终目的还是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在地缘冲突中,为什么大家都要说自己赢?这其实是场心照不宣的表演:老百姓需要听到好消息,渴望用“我们赢了”的荣誉感冲淡现实压力;军方需要绩效KPI,必须用"辉煌战果"证明巨额军费开支的合理性,而政客呢,则需要民心支持和选票。
无论是印巴冲突、还是以伊战争,皆是如此。2025年以来,“赢学”悄然成为了显学:“赢”已经从一种结果,演变成政客们舆论战场的“通用剧本”。它不再需要具体的战场胜负,甚至不需要逻辑自洽,只需要三个要素:一个坚定的话术、一群愿意相信的受众,以及一套自圆其说的"胜利叙事"。
“赢学”在地缘冲突中有这么几个特征:一是比烂也算赢(只要损失比预想的少就喊胜利);二是各算各的账(挑对自己有利的战损数据比较);三据是“丧事喜办”,这点印度表现得最为典型。
“赢学”,也是"信息茧房"的刚需。普通网友的参与,让这场“精神胜利”变成相互攻讦的舆论狂欢。
最近一段时间,打开任何一个社交平台,你会发现:支持以色列的网友在转发"伊朗溃败"的视频,支持伊朗的账号在痛斥以色列侵略。吊诡的是,很多人根本不在乎事实——他们只需要"我的立场被验证"的快感。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确认偏误":人会自动过滤与自己观点矛盾的信息,只接受能强化自身立场的证据。当一场冲突发生后,网民不会去查证"到底谁先开火""伤亡数字是否注水",只会寻找符合自己预设立场的"证据"。
这种"胜利叙事"正在形成闭环:媒体为了流量,会选择性放大符合受众情绪的内容;平台算法为了用户留存,会不断推送相似观点;而普通人则在"信息茧房"里越陷越深,把"我支持的阵营赢了"等同于"我赢了"。
当普通人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时,至少可以选择"掌控"一场远方的战争:我可以决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可以宣布"我的阵营赢了",甚至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点赞,获得"参与胜利"的虚假满足感。
这种集体性的胜利幻觉,正在重塑人们对国际政治的认知。当政客们沉醉于“赢学”时,人类正在失去直面失败的能力——而承认失败,恰是避免更大灾难的第一步。
作者无忌,是一名中国舆情领域的研究专家,更多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