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播客2024年06月19日讯】“泛国家安全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主流思维,当局对于国家安全的主体意识在中共十八大前后唯有千秋。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共三中全会,北京当局则是加紧对于“国家安全化措施”的出台与实施。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去年秋季罕见地延迟到今年7月,6月16日,全国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吴英杰(前西藏书记)受查。中共官媒说,包括李钺锋、唐一军、唐仁健、苟仲文、吴英杰在内,今年已经有5名正部级干部落马。中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近期释出系列的中共《党纪处分条例》修订内容解读,其中6月17日的文章,大谈所谓“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称要“将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只表态不落实行为由原来的违反工作纪律调整到违反政治纪律”。
中共中央办公厅6月13日印发《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8年)》。当局称首先是“铸牢政治忠诚”,还要完善领导班子“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批示机制”。
此外,中共纪委还警告说,不要在重大议题上公开说“党的坏话”。 而党员发表违背党中央决定的言论,是扰乱党员、干部思想,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妨碍党中央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应严肃处理。
中纪委对此不忘解释“党中央在做决定前,都会透过不同渠道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若党员执行时有意见或问题,也可通过党内程序反映。”
从中央到地方都明显的感觉到一种无形的政治压力铺面而来。对于普通中国民众而言,这种政治的压力似乎并非那么直接,而是转化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中国多地政府开启“买楼”的生意盘,官方说这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楼市健康发展,而对于这些房产的出处,一些中共房地产专家对此却默不作声。
而“烂尾楼”在中国已经存在数十年,楼市的基本盘消化能力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过山车式”的状态。
除此以外,一些地方当局大搞“一刀切”式的运动,本就是发展经济的好事,却在一些乐于“躺平”的官员那里成为众多烫手山芋,结果让普通群众叫苦连天。
在这次中共纪委文件中提到“做决定前,都会透过不同渠道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着实让人匪夷所思。一方面大搞所谓“民主生活会”开展中共内部所谓“民主生活实践化运动”一边要求党员干部要有良好的“生活作风”。
但是,在现实中,尤其是地方当局的党员干部中,总有那些“拖后腿”的“同志”,让民众极为愤慨。
虽然中共纪委频频强调有充分反映各方意见的渠道,也只是一些被当局认为“政治背景”干净的人才能行使相关权利。对于一些真正关心中国社会发展的广大国内知识分子而言,这样的举动无疑是让许多人逐渐走向牢狱之灾。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和颠覆国家政权罪,在中国刑法中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因言获罪”的依据。这就造就了“只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而不去解决问题”成为当下中国社会一些突发治安事件处理时的惯用手段。
按照正常逻辑思维,问题总是要解决,但是绝对是为了维护政府权威而发展。这样不仅激化官民矛盾,同时增加基层维稳负担。
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是鲜明的。
到头来如果社会矛盾激化,那么问题会是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