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中国内需疲软难解?一线城市消费持续降级、二三线城市逆势成长
今年大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首要任务就是提振消费,并扩大国内需求。近期,中国各地都出台相应措施,尤其是靠近东部沿海的几个城市,鼓励消费成为地方政府的迫在眉睫的事情。
分析指出,在北京加强对台军演的同时,如何防范因为日后对台作战带来的国际制裁成为各地党政关注的问题之一。
尽管中国两会已经结束,但是消费市场的活力恢复与社会生产息息相关。在目前看来,唯独只有扩大消费才能加速大陆资本的流通速度,从而更好的应对外部国家的制裁手段。
从消息数据来看,大陆城市消费增速区域分化严重,尤其是一线城市(指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等地)消费降级状况明显。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望京SOHO的写字楼,空置率一度达到50%,包括即将到来的大陆清明假期,南下前往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动力比北上一线城市更加突出。在中国铁路12306网站上,南下车票更是“一票难求”。
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民众对经济形式的判断更为敏感,在消费领域选择趋于保守。
2024年,大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3.5%,较2023年回落3.7个百分点,增速远低于疫情前8%以上的水准。大陆内需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7%,其中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44.5%,较2023年有所下降。
从增速方面来看,整体上呈现出“中部城市”消费情况好于头部和尾部城市的情况,当前GDP在人民币2500亿至1兆元之间的城市(中部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高;而兆元级城市(一线城市),和GDP在人民币2500亿元以下的城市(二三线城市)增速较低。
“中部城市”处于新产业和城市化投资的红利期,往往能以较低成本承接一线城市的产业转移。同时,这些城市借鉴一线城市的发展经验,有效规避投资风险。
而一线城市作为经济规模最大、产业结构最更新、外来人口最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基数最高的一组,却是消费衰退最严重的一组城市。2024年27个兆级城市的平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2.6%,平均消费占GDP比率为34.7%,均为四类城市中最低值。其中,北上广作为大陆一线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衰退最为严重,天津是负增长,济南、佛山、东莞也趋于零增长。
调查发现,月收入愈高、教育程度愈高的消费者,因预期变化转向保守消费的比率就愈高,显示这群人对经济形式的判断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