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骨茶再度在马来西亚引起争议 官方称不要刻意贬低
By AnRanChen
吉隆坡—— 肉骨茶最创之时,新马两国尚未分家,文化相近,两国都有肉骨茶。新马肉骨茶又分为潮州式与福建式的差异,自成一派,肉骨茶发源地是民间一直以来的争论。在二月,马来西亚政府公布2024年国家物质遗产名单内有肉骨茶,看来是马来西亚领先拔头筹“正名”,却又遭到反对。
马来西亚公布将10种美食列为国家美食遗产,包括肉骨茶(Bak kut teh)、布拉萨鱼(Burasak)、哥罗面(Mee kolok)、安班饭(Nasi ambeng)、椰糖糕(Dodol Kukus Tahi Minyak)、九层糕(Kuih lapis)、卡拉米糕(Kuih karas)、印度松饼(Uthappam)、腌制小菜(Jeruk Tuhau)及桃胶汁(Air katira)。
肉骨茶的争议点是在于肉骨茶并非清真食品,不能成为国民美食。在2009年前旅游部长黄燕燕也尝试推广清真版的肉骨茶,也遭到保守派份子回教发展局助理总监洛曼阿都(Lokman Abdul Rahman)批评,容易让穆斯林混淆或企图潜移默化地消除穆斯林社会对猪肉的厌恶。
对于“肉骨茶”列为国家美食遗产,巫青团(Umno Youth)团长阿克马(Muhamad Akmal Saleh)表达不满,要求旅游、艺术及文化部(MOTAC)部长张庆信(Tiong King Sing)辞职下台。
张庆信通过社群媒体脸书回应,说明“肉骨茶”精髓在于药材汤底,任何人都可选择放置的食材,“肉骨茶”的福建话是Bak kut the,而Bak的意思是“肉”,并非“猪肉”。
虽然猪为基底的肉骨茶较为普遍,但是早已经延伸成不同的版本,例如:海鲜、羊肉、鸡肉、干式、素食等。他认为,这次被列为国家美食遗产的美食多达10种,不了解为什么要刻意挑“肉骨茶”并大肆炒作。
追溯历史,據傳早期苦力們把搬运跌落的碎药材材帶到李文地的档口烹煮,才演变成巴生肉骨茶的最初版本。肉骨茶也可说是华人移民到马来西亚的活历史记录。虽是不折不扣的华人美食,但是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国家,肉骨茶确实是“诞生于马来西亚”,不该磨灭其他种族建国和文化,破坏了昌明政府要实行无私和公平对待各种族的理念。
马来人之上或排外理念的保守派人士,认为国家物质美食遗产必须是国民都可享用,实际上申请国家美食遗产中的10项美食也并非全马来西亚人民接受或享用过。无疑这项说辞,是站在宗教角度,并有带着政治意图。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KPKT)部长倪可敏(Nga Kor Ming)发表声明说:这次列为国家美食遗产的美食,不仅有清真美食,也有非清真美食,这反映大马多元文化精神,共存共荣,不必刻意贬低其它种族文化。
马来西亚旅游局(Tourism Malaysia)副主席杨顺兴(Yeoh Soon Hin)强调,“肉骨茶”不只受华人社群喜爱,国外游客相继慕名而来,推广观光旅游业不应受到宗教与种族所限制,应跳出框架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