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泻药不泄 麻药疼得打滚”京沪名医吹哨被迫捂嘴删帖
近日,有关中国集采药的话题在蛇年春节前夕引发民众和医生担忧。此前,《风传媒》在“低廉仿制药充斥公立医院,为何进口药告别中国市场?”的报道中提到,由于中国各地医保资金的短缺加上公立医院需要继续维持下去,中国医保局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招标会上有意将国产药的价格压低,以此来排挤进口药的市场。但是这些国产药多是仿制药,一些公立医院的医生曾表示,不论从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来说,都与同款进口药大相径庭。
有中国患者披露“做手术时,麻药提前失效,疼得可以在床上打滚”。另外一些慢性病患者还表示“为了节约医保资金,可以不择手段”。
请同时参阅:
北京观察:低廉仿制药充斥公立医院,为何进口药告别中国市场?
格华止”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进口药,长期在中国二甲双胍类降糖药市场占据超过80%的份额。但在2021年后,国产仿制药以超低价格把原研药格华止给成功挤出,导致许多糖尿病患者只能买到3块钱100片的中国产的“二甲双胍”。
多位京沪名医质疑仿制药药效“吹哨者”被迫捂嘴删帖
在最近结束的上海地方两会上,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医生等20位上海政协委员在一份共同提交的提案《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中对国家医保局组织的集采计划招标药(即仿制药)的问题提出质疑,随后来自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等知名医生也是在社交媒体和地方两会上,呼吁国家医保局重视此事。
上海瑞金医院一般外科主任的郑民华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集采药价格低,药物品质不稳定,存在着“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现象,医师面对病患的反映与质疑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言论一出,立刻引发中国民众热讨,然而一些民族主义者纷纷到郑医生的新浪微博下留言,质疑这位医生是否受到“境外势力”的指使,并采取谩骂和人身攻击的方式进行讨伐,最终郑医生因舆论压力不得不自行注销新浪微博帐号。
这些民族主义者称“郑医师的指控毫无任何事实根据,是在捏造事实”。
病患、护士、专家教授纷纷发声 害人害己不可为
然而这场人命关天的事件并未到此结束。北京清华大学退休教授孙立平近期探讨集采药的文章中写道“在医药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由于种种人为的原因,人们不得不吃低效甚至有极大副作用的药,使用对身体造成伤害的不合格医疗用品,实在说不过去”。
孙教授所反映的问题在中国年轻人广泛使用的“小红书”上也是多有呈现。一位来自湖南某地的年轻护士在一则吐槽职场的话题下,发帖称“随着公立医院开始大规模使用仿制药后,连输液用的医疗耗材也开始出现品质问题,导致护士在扎针时也是瞻前顾后”。
近期由于中国甲流疫情高发加上又是蛇年春运返乡高峰,不少抵抗能力弱的人纷纷中招甲流。来自北京儿童医院建国务院区的一名宝妈说,自己家孩子由于甲流发烧,在儿童医院输液,在护士准备拔针时,宝宝手上淤青一片,询问护士得知后,是因为集采医疗耗材的品质问题,搞得宝宝大哭不止。
这位宝妈也提到,为何我们老百姓的命不当一回事?难道只有那些当官的才可以享有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这还是为人民服务?
这位宝妈的质疑随后引发数万点赞,但后来再次搜寻时,相关贴文已经被删除。
比对药品数据连小数点都一致,国家医保局轻描淡写回应称“编辑错误”
针对上述医师和病患集中反映的问题,中国医保局日前向上海市医保局发函,派人调查此事。在一则名为“《关于了解核实临床专家实名反映集采药品降价出现质量问题有效回应社会监督的函》”中表示,国家医保局高度重视集采中选药品质量,特别是注重倾听来自临床一线的意见和声音,请上海市医保局联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郑民华专家,代表国家医保局致谢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
国家医保局表示,欢迎广大医护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品质问题的吹哨人。
随后,国家医保局官网公布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结果后,各地多位医生在社群媒体对这个调查数据表示怀疑,甚至在一些民众常用药的比对数据中,连几位具备几十年临床经验的医师都发现,连小数点都一摸一样,再度怀疑资料造假。中国医保局回应称是“编辑错误”,有民众在社媒上写道“一个人命关天的事情,在它这里变得轻描淡写,到底谁的命才重要?”
在相关数据发布仅隔数小时后,国家健保局就把比对药品数据下载按钮关闭。
不过在国家医保局介入后,最先的吹哨人郑医生的社交帐户也并未重新恢复。这一幕让许多中国民众想起五年前因为揭露新冠疫情被当局抓捕的李文亮医生,大家纷纷到李文亮医生生前的社交帐号下留言。
一位来自河北的民众写道“李医师的优良传统被其他医生学习,这是官方所不愿意见到,只能唱赞歌才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