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张立齐与沈伯洋,殊途同归?
民进党立委、“认知作战”专家沈伯洋,日前遭爆料其父亲疑似在中国大陆经商,获利庞大。国台办跳出来“补刀”,宣布对“台独顽固分子”关联企业进行惩戒。赖清德总统对沈伯洋力挺到底,指称此乃对岸与“台湾特定媒体”的“协同行为”,针对沈伯洋的认知操作,把相关抹黑叙事扩大渲染。
赖清德力挺沈伯洋,担心的是“抗中”破功?
赖清德以党主席的身分,公开直接替沈伯洋背书,其政治动作之大,实属罕见。不过,从两岸局势的走向来看,赖总统表面上支持的是沈伯洋个人,但内心里真正担忧的,恐怕是民进党长年苦心孤诣经营出来的“抗中保台”入脑叙事,最终会在“大罢免”登场前夕毁于一旦。
网路舆论戏称沈伯洋为“红孩儿”,讽刺他是靠家人大赚人民币而奶大的孩子。无论赖总统的撑腰,或是民进党发言人吴峥以“全联酱油”为比喻的“神逻辑”护航,基本都难以掩饰沈伯洋家庭绝非是对于中国大陆一无所知的“小白”,而沈伯洋对中国大陆的认识,搞不好还因此比台湾社会一般人来得更多更深。
事实上,就算沈父“赚红钱”为真,也没必要对其抹红、泼脏水。因为在中国大陆勤勤恳恳做生意养家糊口的台商大有人在,这是台湾从1980年代末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社会实态。只是由于台湾政治刻意为之的过敏体质,始终让在大陆经商的台湾人,背负了莫名其妙的“原罪”,好像他们在大陆做生意就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还有人拿孔子的话“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发动攻击。
沈伯洋也不需要为此呛声网友,动不动就以提告做威胁。他没想清楚的是,倘若其家族光明正大在中国大陆经商,等于是替无数的台商解套,撕掉多年被贴在身上的红色标签。沈伯洋真正需要反省的是,“黑熊学院”那套妖魔化中国大陆的论述,以及靠“黑中”来大做生意的手法,是否涉及“广告不实”,亦即用夸大、虚假、让人误会的内容,吸引人们信以为真。“广告”终究是一套话术,放在政治场域就是一场表演,与事实之间存在的差距,还是得靠真相来说话。
效应远超甲亢哥,馆长的惊奇却是大陆的日常
或许这就是网红“馆长”(陈之汉)此趟大陆行,直播观看次数破纪录的关键原因。馆长抵达上海的首晚,光是在小餐馆撸串,线上就有10几20万人同步观看,其在台湾造成的效应,远比美国YouTuber“甲亢哥”来得更高。曾经挺绿、反“红媒”的馆长,愿意打破同温层到对岸一窥究竟,其心境翻转或许多少与钟明轩类似:为什么政治人物、媒体侧翼与西方宣传形容“暗无天日”的中国大陆,与抖音、小红书等社群平台或影音网站看到的中国大陆,宛如两个世界?
馆长的6天上海行,大约已走完一半。其所见所闻,无论是先鲜亮丽的现代化建筑,还是古色古香的老街小镇,又或者热情无比的人民群众,还有包装精致的饮料小吃,都让馆长发自内心啧啧称奇。这些日常生活对中国大陆民众,以及熟悉大陆的台湾人而言,也许还会觉得馆长的反应过于大惊小怪。
然而,馆长代表着从未去过中国大陆的年轻群体,他们过去很有可能根本不关心中国大陆的现实发展与细节,从不知道“翻墙”如何操作,也不知道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在大陆完全取代Google Map。一旦他们玩腻日韩、东南亚,起心动念对彼岸产生兴趣时,一头栽进那个新鲜世界之后,连一杯“霸王茶姬”,都会让他们永难忘怀。
张立齐事件关注度极高,意外破解抗中假象?
做为鲜明对比的是,最近因申请大陆定居证而遭撤销台湾身分的张立齐。长年在对岸求学工作的他,馆长一切的“初体验”,不过都是其“老熟人”。平心而论,以“统派青年”在媒体亮相的张立齐,或许在台湾舆论被斥为“统战样板”,不过他遭遇到的“定居证”事件,受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像。
如此现象只说明一件事情,即像张立齐一样长期在中国大陆念书工作生活的台湾人,绝非少数的群体。他们只是没有张立齐那般的高调,但是对于在当地由证件带来的便利需求程度,多数人应该还是会低调地张臂欢迎。不管是居证住或定居证,这些原来不受《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禁止的证件,对于在地生活的台湾人来说,根本无涉“忠诚检验”,却被民进党政府硬生生搬弄成“敌我认证”。到头来,受罪的从来不是绿营和青鸟黑熊要抗的“中”,而是台湾自家人。
民进党拉起的这道反中封锁线,经过“赖17条”进一步严明化之后,看似在方方面面与对岸壁垒分明,仗着“民主”这面意识形态大旗,以及“大罢免”的仇恨情绪动员,要把“抗中”越夯越实,渗透到台湾社会的每个角落与孔隙之中。
不过,从沈伯洋家族及其他绿营政客私下与中国大陆的“过从甚密”,到馆长陈之汉在对岸发现的“新天地”,再到诸如张立齐决心在大陆安家立业、安身立命的广大群体,政治光谱不同的3人,最终还是殊途同归,走到了一起。
因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见证了“抗中”的虚伪与脆弱。两岸之间的紧密连结,以及和平安稳的重要性,才是人们实实在在所需要的,而不是亢奋激情、伤人伤己的对抗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