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生不如死!大陆结婚人数断崖式下坠 年轻人铁了心做“最后一代”?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西方情人节,在北京不少商圈都能看到商家推出的有关情人节的活动,希望在这一天能够促进节日消费额的提升。随着大陆人口老龄化持续扩大,出生人口的数量也呈现出断崖式下降。在一些大陆一线城市,许多适龄情侣选择晚生育也有选择成为顶客家庭。
去年11月,大陆国务院还要求地方政府为解决人口危机投入相应资源,包括为那些新婚夫妇提供免息贷款和补贴政策,将之前的“晚婚晚育”的观念转变为倡导“适龄婚育”的观念。即便是这样也并未很大的刺激许多年轻人选择结婚。由于1980年至2015年间大陆实施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加快,也打破了传统地域上的分界,致使中国的出生率数十年来持续下降。预计在未来十年内,约有3亿中国人将步入退休阶段。解决这些老年人的退休金也是一个极大的难题。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加之年轻失业群体的增加,这些老年人的退休金完全是靠这些有工作的年轻人赖支撑着。
北京当局也在近几个月研究如何将养老资产变为多样化,以应对接下来整体养老资金的枯竭。房贷、车贷、养老成为众多“小镇做题家”的无奈接受的现实问题相比于那些从小身居大陆一线、二线城市的年轻人来说,至少它们的父母辈有会在房价跌落最低的时候出手置备一套房产,以便用于未来子女结婚和资产规划上。不过,那些来自三线甚至通过高考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年轻人却没有那麽幸运。这些人在民间有一个称呼叫“小镇做题家”,即通过高考后就读大学然后考研、工作的年轻人群体。
这类人群在中国覆盖的人口数量极其庞大,很多人也是为了生计离开自己原来居住的县城或者村镇。在大陆,多数年轻人都是上演着这样的“循环人生”,只是每个人都面临不同的人生选择。
现年28岁从甘肃张家川县来到北京工作的白秋生在受访时表示,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同时自己已经单身数年了。他认为,现在年轻人不敢结婚的因素多半是因为经济问题,其次是自我成长环境,对方能否接受的现实。白秋生是在北京上地某互联网企业做项目主管,他自己提到,如果不是自己当时十分努力的考上北京科技大学的话,自己也要回家乡去考公务员然后度过一生。
白秋生坦言,自己现在的月收入大概是老家那边的2倍,但是鉴于北京这边的消费,自己也是感到压力很大。白秋生的父母早年在陜西神木一带开了一个煤炭厂,由于近几年北京当局十分注重大气环境污染,致使很多重污染企业纷纷关门。他的父母就是其中一个,好在在产业转型中变为一个焦炭厂,这也为他在北京买房提供了资金保障。他表示,自己在丰台区那边买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虽然没有巨额房贷,但是掏空父母几代人的钱包还是于心不忍。
类似白求生的年轻人不再少数。相较于那些年轻的公务员群体来说,这类群体一直是当局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扩大财政刺激政策 现金奖励成各地提手婚姻登记的手段之一尽管,大陆财政收入在过去一年里呈现总体下降的态势,但是一些地方还是想尽办法完成上级政府制定的人口指标。其中一项主要措施是为新婚夫妇提供1500元(人民币,下同)的现金奖励,这对于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刺激政策包括:
婚姻财政奖励:为依法登记结婚的夫妻提供1500元的现金激励。
新生儿补贴:根据子女数量提供阶梯式奖励,首胎2000元、二胎5000元、三胎8000元。
育儿费用减免:推动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的普及,减轻家庭育儿负担。
宣传倡导:通过媒体宣传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鼓励适龄青年步入婚姻殿堂。
住房和就业支持:为新婚夫妇提供购房优惠和灵活的就业政策,增加婚育吸引力
不少大陆年轻人除了看重上述现实刺激政策能否真正的落地外,更多还是关注未来预期如何。
未来收入与政治预期不明朗 大陆年轻人愿做“最后一代”
大陆国家统计局在公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显示,如今中国男女比列失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一些年轻人则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封控和各种言论管制及收入持续下降等过程后,选择不结婚的越来越多。此前因被当局封杀的大陆知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在一篇题为“中国婚姻报告2024:为何结婚对数创40年新低”的文章中指出,解决中国结婚登记数量下降的措施包括“从居住、就业、教育上缓解年轻人生活压力;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等措施,上述措施也引发民众的关注。
尽管如此,解决大陆结婚登记率最主要的环节是地方政府部门能否准确将上述政策真正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