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机器人扭秧歌,美国元素进春晚─直接对美示好?这届春晚不一般!
随着中国政局变化多端,央视春晚也逐渐由“文艺演出”演变为“政治表演”。
2025年央视春晚在除夕(1月28日)当天播出。在长达5个多小时的节目中,首次登台献唱的美国知名乐团“OneRepublic”引发无数年轻粉丝的好评,像机器人扭秧歌、讽刺“形式主义”的小品《花架子》等节目也是备受民间热议。
此外,央视春晚也持续推出“听障版”和“视障版”的直播,帮助障碍者观赏节目。
但是,随着春晚逐渐走向政治化,不少受访中国民众表示“很多节目越来越看不懂,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
先前公布节目单中25个节目备受吐槽,民众称“接地气越来越少”
2025蛇年除夕(1月28日)当天,官媒央视称新媒体端直点播收视次数28.17亿次,去年同期21.27亿次,较去年同期成长6.9亿次。其中,社群媒体微信推出的“竖屏看春晚”频道上,直播播放量4.96亿次,较去年同时段提升18.09%,直播用户人数达2.86亿人,较去年同时段提升14.4%。而春晚社群媒体话题阅读量达166亿次,比去年同期增加5.5亿次。
每年央视春晚都在中国以外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当地媒体合作播出,央视的统计数据显示“获全球阅读量超15.9亿次,海外影片观看量5.2亿次”。
在上述看似高播放量的背后,其实很多人只是在整场春晚某个时段观赏自己喜爱的节目。今年央视春晚在1月28日晚间播出,除了央视主会场,还在拉萨、重庆、无锡、武汉设立了4个分会场。在整晚直播过程中,有观众发现似乎节目越到最后,时间越来越赶,甚至一度出现春晚主持人念广告词“一分钟几百字”的现象。
来自河北雄安新区的邵女士除夕当天看了整场春晚节目,邵女士发现歌曲类的节目占比很大,感觉“春晚”变“春歌”。邵女士说“以前春晚相声类节目和语言类节目都是老百姓关注的,像一些热梗话题也一度成为民众讨论的关注点,但是蛇年春晚感觉都是在唱歌,虽然有一些经典歌曲,但还是感觉比较吵”。
同样来自北京海淀的郭先生也有同样的感受。郭先生受访时表示,接地气的节目越来越少,反而是一些突显政治意味的节目在增加。郭先生是北京市某基层网信办公室务员,内容审核是他的业务之一。他表示“自从央视春晚走向政治化后,更多的是考虑实际政治效果,带给观众的喜悦感自然不会在第一位了”。郭先生也认为“春晚就是中国对西方国家文化输出和渗透的表现之一”。
美国元素加入蛇年春晚,40多年尚属罕见
在众多春晚节目中,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就是美国知名乐队One Republic演唱的经典歌曲“数星星(Counting Stars)”,此举被认为是“中国向美国示好的写照”有分析认为“这样可以写进《中美友好故事》的续集里了,看看连春晚都开始主动向美国示好了”。
北京官场分析家郭军表示,中美交流不一定在于一个非常带有政治化的平台传播,更多的是在于民间文化交流。郭军认为“川普上台后对中共的打击最为深刻,甚至是比川普第一任期内都要严重,所以中宣部要提前做好准备,这也是落实中央政治局的会议精神”。
另外一个备受关注的是美国人埃文凯尔,这位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开了一家当铺,同时也是一名古董商人。 2022年9月,他在社群媒体发布影片说,收到了一本要求寄售的二战时期相册,里面有30余张记录侵华日军犯下南京大屠杀罪行的彩色照片,并将其无偿捐赠给中国政府,此举引发许多民族主义者们的雀跃。
“终于不包饺子了” 形式主义小品《花架子》演绎百姓心坎
语言类节目也是每年央视春晚的一大亮点,但是由于政治审查许多节目难以通过,诸如相声、小品等节目结尾只能以“包饺子”的场景结束。不过,2025年蛇年春晚备受外界关注的就是讽刺形式主义的小品《花架子》的尺度令人意外。也有一些民众在社媒上表示“这个框架,基本上是在讽刺阈值内的(注:阈值∕临界值),下面胡搞乱搞,上面拨乱反正”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彰显中共治理效能,拉拢民心”。
讽刺形式主义的小品《花架子》表达的是“现在上面下达命令,下面层层加码,摆花架子,不做实事”,一些基层干部为彰显个人政绩,而对一些本就简单的问题连连难为民众。此前,《风传媒》曾在“ 中共纪委为整治政绩工程、查处地方刁难群众的典型事迹、倒查八年难以整改”的报导中提到,一些中共省级官员在落实中央政策时刁难地方,导致基层官员再刁难民众,由此官民矛盾加深。
而这样的现象时至今日依旧在各地上演,不少在看完这个小品的观众表示“尺度不小,但说到百姓心坎”。
机器人扭秧歌 未来中美科技竞备愈演愈烈
在本届蛇年春晚上,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科技节目《创意融合舞蹈《秧BOT》,节目上,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身穿东北特色的花棉袄,为观众表演了秧歌舞甚至还丢起了手绢。再节目播出后,随即在中美两国众间引发讨论,尤其是党媒《光明日报》公布了有关该机器人的相关数据后,引发美国科技界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担忧。
先前,中国新创公司开发的“DeepSeek”一度引发美国AI界的震撼,将对未来中美科技界竞争造成异常激烈。
不管是文化互相输出还是科技竞标,2025年对于美中而言都是巨大挑战和重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