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董宇辉在直播间深情背诵“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招致聂圣哲等人的激烈批评和谴责。这个事近几天舆论争议持续分化,网友们纷纷站队,两大阵营争得不可开交,沸沸扬扬。
事情缘起是聂圣哲批评董宇辉在直播间高频引用“横渠四句”。他说董宇辉将张载的哲学宏愿简化为带货背景音,是“用文化外衣包装功利目的”的“假大空表演”。质疑董宇辉“标榜文人风骨却未捐收益”“反感被称网红却靠带货获利”,认为其言行割裂,本质是“用崇高理想包装商业行为”。
说董宇辉"没文化,喜欢鸡汤和假大空",这种批判延续了对余秋雨、于丹等“文化网红”的质疑逻辑。
他还指责董宇辉“忘恩负义”,认为其离开新东方后未能知恩图报。甚至认为“如果董宇辉是青年的榜样,那么我们的青年是没有希望的、颓废的、自私的、没有未来的”。
言辞可谓相当激烈。聂上述批评在我看来,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但是其作为一个学者、一个前辈竟使用“贼眉鼠眼”等贬损性词汇描述董宇辉外貌,这种人身攻击让人不齿。
本人无意在这场争议中站队。相比两拨网友的口水战,我更关注此事衍生出来的一个现象和社会思潮。那就是,支持聂圣哲的网民从一开始对董宇辉的批评指责,突然转向对北宋大儒张载及其“横渠四句”的评判。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经典,放在前些年,是很受推崇的,人们都认为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殿堂,也是社会精英信奉的崇高理想和使命。
“横渠四句”作为儒家济世精神的象征,如今为何在一些人眼中是“假大空的装腔作势”,如聂圣哲直言 “横渠四句是毒草”,有人附和 “年少奉为圭臬,如今看透其‘当官哲学’本质”。
我看还有人说,“张载狂妄自大,他说的‘太平’也不过是士大夫阶层的太平,与百姓无关”、 “为往圣继绝学” 是 “复古倒退”等等。胡适批“横渠四句”不过是四句空洞的废话,也为这些人找到了理论依据
所以,这股思潮反映折射出什么样的时代情绪和社会心理,是我感兴趣的。
做完归因分析,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的冲突。
“横渠四句”所表达的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对社会、历史的责任担当,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
在房价高企、内卷加剧、阶层流动性下降的当下,年轻人更关注具体问题(如就业、生存压力),而非抽象的道德呼吁。他们认为理想主义难以解决现实问题,对横渠四句的批判正是这种情绪的投射。有网友在微博评论:“能吃饱饭比‘为万世开太平’更实在”。
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们对“宏大叙事/口号”的接受度和信任显著降低。一部分人对此排斥、抗拒,甚至是厌恶和批判。从最近哈佛女孩蒋雨融的毕业演讲风波、董宇辉“横渠四”争议可以看出这点。
对横渠四句的批判,典型体现了一种“犬儒式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既然“为天地立心”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不如直面短期利益。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人深受近代某段历史时期“反传统”“批儒家”等极端思想的余毒,将张载思想与 “封建糟粕” 划等号,甚至衍生出 “打倒横渠四句” 的话题标签。
还有一些人受其影响或为了表达自己与主流意见不同的观点,便盲目跟风批斗 “横渠四句”,而没有深入思考其价值和意义。这种无脑跟风心理加剧了对 “横渠四句” 的批斗声势。
不排除也有一小戳别有用心的人趁机把水搅混,混淆视听,甚至以“虚无主义”以及所谓的后现代解构中国传统文化,消解其价值意义,让年轻人质疑、抛弃母体文明,以达到软对抗新时代提出的“文化自信”之目的。
董宇辉横渠四句的争议,看似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本质上是社会情绪、舆论斗争在文化领域的投射。而对于公众而言,在这场争议中保持理性判断,比站队更有价值。
最后也给董宇辉团队及其”丈母娘“粉丝们说一句,“当董宇辉吟诵‘为万世开太平’时,身后不应只有下单链接,更需千万颗被唤醒的、敢于审视现实的心灵。
作者无忌,是一名中国舆情领域的研究专家,欢迎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议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