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 in Beijing on Nov,25.
中国近期频现无差别杀人恶性事件,引发民众担忧。官方持续采取“捂嘴式”的舆情管控措施,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强烈不满。
随着社会戾气四起,官民矛盾持续增加,对经济影响势在必然。这些无差别恶性事件发生又恰逢“白纸运动周年纪念”。
如今旧式思维的维稳措施恐难对现有的社会管控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只是短期内可以得到遏制,长期以来持续积压民怨。
长期以来,中国地方基层官员在面对突发性社会事件时,往往考虑的是如何保政绩,但是官方对外说法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在处理社会突发事件时,往往采取“压下去、压不下去就捂嘴”的方式,官方称是“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司法部近期发布文件称,将对于监狱看守所和刑满释放人员及律师群体各种所谓“柔性”政策,强化源头化治理措施。文件内容显示,中国司法部要求守牢监所安全稳定底线;加大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力度;统筹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法律援助等资源;深入排查常见多发的婚姻家庭、邻里关系、财产继承、房屋土地、欠资欠薪等矛盾纠纷;持续加强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此前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基层治理经验的所谓“桥头堡”的“枫桥经验”,也有上述类似措施实施。
上述维稳措施被指是适应新型极端模式下,从所谓“源头”找原因,有北京市民对此表示“如果之前不那么摆烂,认真实施,不至于现在闹得四处鸡飞狗跳”。
广东东莞一位基层公务员刘先生对此表示,“只要上头发一些强化稳定措施的文件,最终实施者还是我们这些基层官员,有时候我们也是左右为难”。
在中共官场上,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说法。即上级领导出台的措施,基层必须无条件执行。
除中国司法部出台相应措施外,公安部、民政部、人社部也相应出台类似措施,文件称“这是强化本地区、本部门的职责”。
在人社部的文件中,则是明确对于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资源进行统筹落实到企业和岗位。有多名大陆企业家纷纷表示“卖不出产品和服务,我们拿什么钱来养活这些大学生?”
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则为1,179万人。
与2020届高校毕业生逾870万人相比,2025年毕业生规模增幅接近40%。
2023年6月,16至24岁失业者的比例高达21.3%。随后中共停止发布月度数据。同年12月,政府修改数据统计方法,排除了学生,随之公布的城市青年失业率低很多,为14.9%。
北京官媒之一的财新网去年引述北大副教授张丹丹的研究指出,中国2023年3月份的青年实际失业率最高达到46.5%,远高于官方数据。
中国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11月14日联合召开工作会,官方提到“更加注重最优化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政策引领,更加注重挖掘就业资源”等等。而官方发布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称,中国居民日均劳动不满3.5小时、休息9.5小时。这些数据引发民众热议。
中国在近期多发的“献忠事件”中,多数是因为失业和对就业劳动保障不到位所引发的。
11月16日晚江苏无锡宜兴一所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发生的重大校园命案,也是因为劳动保障无法得到基本满足。
“十年寒窗家底空,文凭在手路断踪。欲问君将何处去,十万铁骑问包公。”
近来持续火热的中国大学生夜骑开封事件,也被官方紧急降温。被指是会对“公共安全造成持续影响”。有分析认为,此次郑州夜骑事件暴露出中国地方政府在城市管理上的弊病,文旅服务部门难以快速响应,双重问题下,基层政府的接待能力有待提升。
从夜骑开封到无差别的伤人事件上,与其不断发布各种新的维稳措施,不如真正意义上对基层政府的政策实施采取“疏通”策略,穿新鞋走老路,老问题不解决、新问题接踵而至,最后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