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2025年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12月21日至22日进行。
今年全中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比去年减少50万人。这已是考研报名人数连续第二年出现下降。
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考研报名人数2022年为457万人,2023年更创下474万人的历史新高。然而,随后的两年报名人数却接连下滑,2024年减少了36万人,今年又进一步下降。
在中国社交媒体网易上,一篇署名“影像温度”的文章指出,今年有许多专家和考生都反馈,政治试题的难度是“10年来最大”,英文难度之高也冲上热搜,据称有不少人是考完这两个科目,就遭“成功劝退”。
文中批评,中国已明显出现“考研高考化”的趋势,亦即研究生考试越来越难,让大学生涯的后两年,彷佛高中噩梦重演,只能拼命刷题备考;如此疯狂内卷,导致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下降,才是学历贬值的主因。
另一篇题为《考研“高考化”再登热搜:“应试化”困境何时能解?》的文章也质疑,研究生考试日益呈现出与高考相似的“应试化”特点,部分高校甚至将“考研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
文章认为,考研“高考化”现象是造成大量考生盲目跟风考研,加剧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
中国商业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在微博发文质疑“研究生就业率下降还有必要考研吗”。文中指,2024年毕业季,硕、博士生成功求职的比率低至44.4%。
该文直言,最重要的还是经济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创造出需要高学历人才的新增就业机会,否则“卷学历卷得再厉害,也不是出路”。
现在中国更多年轻人开始选择“考公”,在此之前考研被认为是含金量比较高的延续就业的方式,但是在疫情结束之后的两年时间里,由于经济不断下滑,解决生存问题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事。
在小红书上,每年一旦“考研季”就会看到很多辅导机构打出的广告,但是今年更多的辅导机构却更偏向于“考公”的考试辅导。
一时间,学历和经济价值成为中国民间热烈讨论的问题。在面对实际就业的情况下,有一份更好的工作比高学历更加突出。最近在抖音平台上流出一张关于天津市和平区排水管理所的招工通知,其中不乏一些博士学历的人去清理海河。
这似乎回到上个世纪的中国,在经济与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里,一种所谓“革命热情漫天红”的场面浮然而生。
也有很多人认为,如今中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内容与社会完全不符。虽然,中国教育部一直鼓励各地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让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包括设立职业本科大学。
这其中似乎是迎合某种中国社会普遍认知度即“本科学历”是进入社会的门槛。对于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而言,被认为是一种“赤裸裸”的学历歧视。
即便一些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开始把目光瞄向国外,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家庭而言,考研意味着阶层跨越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