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35歲「被躺平」?中國職場年齡歧視惡化,「社會性死亡」現象蔓延
在3月结束的大陆两会民生主题的记者会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与四处打零工的人数攀升成为热门话题。提振消费和增加家庭收入是今年大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也是未来中国在经济转型上一个关键操作。
但是现在面临的局面是:年轻人的就业得不到解决,还有那些“80后”们也在经济寒冬的打击下,加入了年轻人的失业大军。
其中就不乏一些年过35岁的人无法找到工作,虽然在今年两会上一些大陆人大和政协代表委员都曾对此提出过质疑,以目前大陆市场经济的容量下,就业岗位的增加却十分困难。
35岁本身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阶段,但是中国公务员系统考试要求超过35岁的人不能被聘用,这也变相成为许多企业在招聘时的“年龄歧视”。
因为消费市场的不振导致企业不能继续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从侧面看也是造成现有的经济和人口数据表现出失衡的原因。
中国在2024年GDP增长率为5%,从数据上符合去年“两会”期间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但就实际感受而言却不尽人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增长依旧在5%,对于未来经济增长预期如何谁也不知道。
虽然消费成为今年政府主要提倡的议题之一,也有来自北京的消息人士说,未来大陆房地产市场将会有所好转。但是在几年前的土地财政收入的锐减加上消费市场活力的衰弱,导致GDP增长在近十年来最慢的主要原因。
上述的这些现象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是:经济下滑与人口老龄化已经开始彻底影响到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引发民众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信心丧失。
今年大陆两会前夕,经济学家马光远在社媒新浪微博曾表示“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会高于5%”。在他的微博下面,一位来自河南省的民众对此写到“名义增长4.23% ,就是量增价不涨,实际是通缩的,还是要把通胀拉起来。”
事实上,马光远的预言并未实现,因为外国多家投行预测的数据比政府自己公布要高,但是对于北京而言经济上求“稳”则是一个常态化的操作。
35岁的人成为当前社会焦虑的首要群体
35岁人群则成为经济求“稳”的主要力量,曾经这些人对于经济贡献的增长付出了很多,但是现在却出现“社会性死亡”。
那些年过35岁的人虽然与年轻人相比有一些养老金和失业金,但是总不能一直吃老本的苟活着,更多的人还是依靠之前银行里的储蓄度日,同时还要想办法给未来做一些养老规划。
在失业的时间里,大陆很多失业人员需要通过“啃老”的方式来维持基本生活,同时这些失业人员的养老金会暂停。虽然中国出台了对于那些打零工的人可以自由缴纳养老金的政策,但是这样的开支在每个月对于这些“上有老人下有家庭的”年过35岁的人来说是一笔庞大的数字。这就引发另外一个新的问题:都找不到工作,怎麽缴纳自己的养老金?
这就让很多人开始放弃缴纳公共养老金,选择储蓄养老。
在目前的大陆社会,储蓄养老比公共养老金的增长规模在这两年间的差距是越来越大,甚至前者超过了后者。这是因为储蓄养老至少是将钱放在自己可控的帐户内,而中国公共养老金可能在数年后彻底消失或者到期自己根本取不出来。
另外一点,虽然在今年的大陆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对养老金的每月数额进行增加,但是增长的数字永远赶不上人民币贬值的速度。
对于那些年龄在35岁的人,如果裁员了真的只有去摆地摊、送外卖、干一些简单的体力活来补贴家用。那为何政府不考虑出台对这类人的帮扶政策?答案是有,只是这样的政策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在落地上去执行还要考虑一个政绩如何。但是以现在中国十分羸弱的财政,能否先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都是一个问题。
而在社交网络上,总有那些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人。《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日前发文称“年轻人不要总盯着公务员,要多去看看其他岗位”。
这就让人想起一句话叫“让一个没有扫过大街的人,去指导一个正在扫大街的人”。
合理储蓄成为未来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货币贬值的速度远远能超过你被裁员的速度,即便是过了35岁,依旧处于一个青壮年阶段,但是碍于社会上的刻板映像,超过三十五岁未必是一个能够就业、安逸躺平的年龄。 (相关报导:北京观察》大陆两会民生议题聚焦“房地产、养老与就业”政策 政府“言多于行”|更多文章)
就像今年有人曾告诉我“35岁是很年轻,我倒是想干可是社会不想要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