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美中两国在瑞士日内瓦的经贸谈判引发全球关注。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谈,双方都称“取得重大突破”,这也是自中美关税战以来,两国罕见性对外发布一致的资讯。中方代表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美双方就彼此关心的经贸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会谈氛围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取得实质性进展,达成重要共识。与会的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补充说,该机制将“就相关贸易问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
这场谈判引发两国企业对于未来双边经贸往来带来的影响颇有看好的趋势。在5月12日周一的资本市场开市时间,大陆部分股市有见涨幅的起色。
中国大陆和香港股市星期一(5月12日)早上开盘后小涨。
截至5月12日上午9时41分,上证指数涨0.39%,沪深300指数涨0.57%,深证成指涨0.91%。至于恒生指数方面,涨幅达0.8%。
美国股指期货星期天晚也上涨。标普500指数E-迷你指数上涨1.3%,纳斯达克指数期货上涨1.6%。
此外,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明确双方牵头人,就各自关切的经贸问题开展进一步磋商。中美双方将尽快敲定有关细节,并且将于周一(5月12日,瑞士当地时间)发布会谈达成的联合声明。
贝森特周日(5月11日)在日内瓦向媒体表示,协定的详细内容将于周一公布,并称美国总统川普已全面瞭解这场“富有成效的对话”成果。
与会的美国贸易代表葛里尔表示,此次结果是“我们与中国夥伴达成的一项协定”,将有助于缩小美国1.2万亿美元的全球商品贸易逆差。
中国外交部5月11日在北京举办的媒体吹风会上表示,外交部部长助理苗得雨表示,美国把关税作为实施极限施压、谋取私利的武器,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淩行径,是以牺牲世界各国的正当利益,服务美国的霸权私利。
至此,中国在这场主导的谈判中还尚未向美方松口,即对美国的关税行为采取的将是“一战到底”。
参与这场谈判的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在日内瓦表示“双方从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大局出发,认真听取彼此的关注,充分考虑各自的国情、发展阶段和制度差异,拿出了诚意,推动会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双方在会谈中照顾彼此的关切和发展利益”。这样的表述与川普第一执政期期间,当时由刘鹤代表北京在华府与时任美国贸易谈判代表莱特希泽所谈判后进行吹风的资讯一致。
对于中美双方而言,在上周末瑞士日内瓦举办的会谈则是一场关乎两国根本利益的讨论,不光经济问题,政治和文化外交等方面都涵盖。包括中共一直担心的美国所采取的“颜色革命”威胁其政权安危的重要问题。
在谈判前夕,华府相关消息人士就表示,川普有意将“黎智英案”与北京进行洽谈,这样一来美国依旧采取了人权外交的手段向中共施压,但是对于这样的资讯目前相比于中美第一轮贸易战时的“小道消息”要少很多。鉴于人权外交是华府惯用的手段之一,北京也会要求采取对等措施,诸如对因煽动颠覆国家政权一案的许志永、丁家喜等中国异议人士和公民记者群体的援助减少。
好饭不怕晚 静待利好消息?
全球都纷纷关注此次会谈的相关成果何时发布。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说,“今天我们不便过多地披露成果的细节。至于成果公布的时间,中国有句话:“好饭不怕晚”,我想无论什么时候发布,世界的反应都是积极的。”
对此,中国官媒新华社北京时间12日淩晨发布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的署名文章称,美国需珍惜中方没有关上谈判大门的善意,并强调中国的善意和耐心是有限度的,绝不适用那些持续毫无底线的压迫讹诈和出尔反尔。
新华社的文章指出,对话效果有赖于双方的诚意和努力,尤其是美方能否真正做到理性务实。中方始终认为,任何对话谈判必须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开展。美方如果说一套、做一套,甚至企图以谈为幌子,继续搞胁迫讹诈,中方绝不会答应,更不会牺牲原则立场、牺牲国际公平正义去寻求达成任何协议。.
同时,这篇官媒评论文章被认为是北京在双方会谈后对外暗示的一种信号,也是未来中美关税交锋中应对的方向。这篇文章首先驳斥“中国经济崩溃论”,并从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面向,强调即使面对美国的极限关税施压,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优于美国。
文章称,放眼全球,主要经济体很少能像中国这样,同时做到四大目标均保持平稳的表现。美国第一季GDP季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3%,企业4月招聘速度放缓至9个月来的最低水准,通膨风险始终高悬,贸易逆差不减反增。
但是,当面对中国最大的职业招聘网站智联招聘已经数月不再发布中国青年劳动力薪酬报告,消息指出北京则是有意减少相关资料的发布,减少外界对于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的知晓,这也给众多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将持续增加。
现在中美两国面临的问题是,中国消费市场日渐疲软,民众没钱也不敢消费;美国物价近几个月飞涨,造成民众不敢大手脚的花销。这样在关税战的影响下,两国民众和企业都是最大的受害者。
另外,华府方面此次会谈的目标很明确,缩减与中国高达295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逆差,并促使中国放弃“重商主义经济模式”,鼓励中国提升国内消费,从而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而实现这一目标将需要中国进行难以实现的“政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