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与PPI数据显示,受持续疲软的内需拖累,2024年全年CPI上涨0.2%,与2023年同期持平,远低于2024年3%左右的官方目标。2024年全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2%。
截至1月20日,2025年31个省份人代会已悉数开幕,除云南外,其它30个省份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设置了居民价格涨幅目标。西藏延续此前的3%以内、湖南提出“涨幅与全国一致”、山东提出“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其余27个省份均将这一目标设定为2%左右。
对此,中信证券研究报告称,在乐观、中性、悲观三种情景下,预计2025年CPI均值分别录得1.1%、0.3%、-0.6%;PPI均值分别录得-0.8%、-1.4%、-2.1%。
就2024年CPI与PPI运行情况,及2025年通胀形势分析,中信证券研究报告作出结论称:
1. 本轮“低通胀”涉及的行业与经济部门更为广泛,存在“量价显着背离”“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导致CPI偏弱压力较大”“第三产业平减指数转负”“内外需部门价格均弱”等四个不同于以往价格周期的独特特征。
2. 2024年拖累CPI的因素主要是耐用消费品、租赁房房租和餐饮链相关的部分鲜活食品价格(以牛肉为代表);拖累PPI的因素主要是与房地产基建密切相关的黑色系行业,及“供需错配”较为显著的部分中游装备制造行业。
3. 2025年核心CPI的持续回暖取决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质性改善,PPI转正或需依赖更大规模供给侧政策配合。中性情景下,预计CPI和PPI均值分别录得0.3%、-1.4%。宏观经济运行方面,“促消费”与“抢出口”带动2024年四季度增速大幅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