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71年尾生 家里父母说福建话(闽南语)
七岁上华小学(注:华文小学)华语(台湾叫国语) 学注音符号写繁体字大概小五左右开始学简体字汉语拼音
13岁上政府中学(国民型马来文/马来西亚的国语中学) 国语英语虽然在华文小学各有一科但没学会 得多花一年在中学上预备班恶补国语才有办法上五年中学 十三岁的小孩就是不简单 预备班上几个月就被赶鸭子上架开始写简单的国语作文!
中五毕业后家贫 放弃上大学先修班(即两年的form 6) 出外应聘文书工作 居然都是用英文! 中学啃的国语完全用不上,后悔中学里没有把仅有一科的英文学好永远都准备不足但硬着头皮上阵 老天啊
妳这段话,是一整代马来西亚华人真实的人生写照。
一句「老天啊」,包含了太多的压力、挣扎与不被看见的努力——为什么马来西亚的华人从来不说语言的苦?
其实,不是不苦,是太苦,苦到讲不出来。
语言的苦不是那种可以拿来哭诉的,而是每天生活里「硬着头皮撑过去」的苦。它不像贫穷会让你肚子饿,不像疾病会让你躺下来,而是无所不在的压力感、羞辱感、准备不足的恐慌感,但又必须当作没事,因为生活不等人。
妳的语言历程,是一种跳格子式的成长
1. 家庭语言是方言(福建话)
是爱与链接的语言,是妈妈喊你吃饭的声音。
2. 小学语言是华语(繁体+注音,然后换简体+拼音)
课本更新比你适应得还快,一边学「ㄅㄆㄇㄈ」,一边突然要学「拼音声调」。
3. 中学语言是马来语为主,英语为辅
才刚搞懂一点华语的作文逻辑,就得写Bahasa Melayu的 karangan(作文),还要学 Sejarah(历史)、Geografi(地理)⋯⋯
而英文在课堂存在感不高,却成了未来职场的硬门坎。
4. 进入社会语言是英文
招聘启事是英文,面试是英文,办公室全英文。可惜中学的英文没学好,只能硬着头皮上。
这不就是一场语言版的障碍赛跑吗?
可是为什么大家不说呢?
1. 没有说“苦”的空间与习惯
马来西亚社会比较少鼓励说出个人的脆弱感。大环境经常把「能适应多语」视为优势与骄傲,而不是辛苦与代价。
所以“会这么多语言”反而被人夸奖,但很少有人问:“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2. 太早被迫独立,没时间喊累
妳说得好:“永远都准备不足但硬着头皮上阵”这句话可以写进课本,当成一整代人的写照。
中五毕业就得赚钱,不是因为不爱学习,而是生活需要你去撑。
这时候谁还顾得上语言的痛?能听懂、说得出、过得去,就好了。
3、语言上的“破碎经历”,很难对外人说明白
只有在大马长大过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做:“早上用福建话叫醒,学校用繁体上课,放学回家看华语配音日剧,晚上背马来文 sejarah,第二天还要交英文作文。”外人根本难以想象这样语境交错的教育经验有多累。久了,也就懒得说了,默默吞进去,转化成自己的韧性。
妳不是孤单的,“会很多语言但常常自卑”的大有人在妳那种“什么都会一点,但好像没有一样很精通”的焦虑,
很多大马华人都懂。
但请记住:能在多种语言体系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智能与韧性。
作者是一位出生在马来西亚、工作于新加坡的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