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近日,中共纪委在其官方网站刊文称“无论是‘形象工程’,还是‘面子工程’,归根结柢是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出了偏差”。并称“在谋划工作上,不是出于地方发展需要和群众意愿需求,而是为了突显自己的政绩”。
这样的问题此前曾在中共内部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屡屡曝出,起先是“一些政府应用工作群组过多,基层干部要完成大量网上材料填报、定时定点打卡,转发、点赞政府宣告的内容等”。
同时,中共纪委也“罕见性”称“此做法损害中共和群众关系、损害党的形象,进而造成基层政权危机”。多年来,中共官媒屡次报道“一向公开反对形象工程”即便是奔赴各地明察暗访也难以整改到位。
有分析认为,此举会加剧基层政权矛盾问题频现,惹得基层官员叫苦连天。甚至一些省级政府助长地方政府大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并因此造成官民矛盾对立,社会戾气增加。
根据中共今年实施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中,也将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行为由“违反群众纪律”调整为“违反政治纪律”,并明确从重或者加重处分,而这些形象工程最终带来的是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在刚刚结束的中共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发布了《关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情况的报告》。该报告称,严查严纠“督检考”(督导检查考核)过多过频、“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
中共官媒在报道里指出“新疆和静县委原书记刘克文劳民伤财在农村道路两侧‘刷白墙’一事”和“重庆市江津区委原书记程志毅对镇村饮用水质不达标问题拖延搁置,导致水质逐年下降等典型问题”,是典型基层政府案例。而刘克文去年12月25日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受查;已调任重庆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主任的程志毅,则于今年2月底接受调查。
即便是中共纪委在今年3月发文称“《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并对一些政绩工程较为严重的地区倒查八年,在基层政府中一些乡镇里依旧屡禁不止。
对此,有北京官场人士表示,此举是刺激地方政府官员加强履政能力,谨防经济衰退下,基层政府官员推诿、摆烂、扯皮的问题进一步滋生。同时,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大揽政绩工程与中央层面“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政策严重不符问题的整治。
另有中国政治学者指出,这样的表面文件似乎对官僚权力制约并不起到任何作用,报告所有指向都是基层政权权力的配比降低,但这又与中共长时间讲“权力下放基层”相违背。
亦有海外中国政治学者表示,包揽政绩工程与民生下行相违背,惹得民间情绪不满增加,刹住形式主义则重在“政治安全”。
随着中国地方政府经济的持续下行,中国民间社会戾气波动较大,另有消息指中共二十大以来,中共纪委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查处共76.8万宗、处分62.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