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格力董明珠“海归间谍论”引爆舆论,官媒与民间激辩信任危机
“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这是大陆民企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4月22日举行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所言,此举引发大陆官民和舆论哗然。
董明珠在一次公开讲话上称“部分海归(即留学归国人员)可能会在职场上受到国外势力的影响,甚至可能充当“间谍”,对国家的安全与利益构成威胁。她特别提到,海归群体中的一些人没有真正融入中国社会,甚至会把自己国家的利益置于中国的利益之上。”这样的说法不仅遭到许多中国留学生的关注,连党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也接连数日发文称,董明珠应该向公众道歉。
连一些在北京的中外合资的投资公司老板也告诉我,海归群体给董明珠起了一个新的称呼叫“董慈禧”。这是用慈禧的称呼来讽刺她像曾经清朝时期大搞“闭关锁国”的政策。
格力作为中国一家数一数二的民企,近年来由董明珠所发出的言论所引发的争议不少。一开始大家都认为这只是一位企业家的个人言论,谁料她开始从这件事情上指向一些群体,引发对立事件出现。
在大陆官媒《新京报》的快评的评论区里,“挺董”“反董”言论各有拥护者。支持董明珠留言,“海归确实存在危险”“董小姐说的很对,人家不是国安系统,无法分辨海归政治身份,为了避免那种万一,干脆就不用海归,很正常”。反对者表示,“格力那点核心科技,人家间谍看得上是一回事,海归派看得上你格力是另一回事。”“董总这话太片面,海归派也有实干家,像张一鸣、王小川,都是留学归来创的业。”
董明珠的言论似乎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保持开放的大门时,总会有一些企业家抱有某种狭隘思维去力求将企业发展与政治格局结合在一起的要求。另外也说明,中国采取的“泛国家安全化”的情形下,对于间谍的定义越来越广泛。之前,中国一些地方在招录公务员的时候也提到如果在海外有六个月以上的经历则无法聘用,因为查不清。
大陆官媒《经济日报》的一篇报道中,则是极力反驳董明珠的言论。报道称“在地方都开启抢人大战的今天,知名企业家却对海归人才抱有如此莫须有的敌意,实在令人费解。且不论在海外深造之后即将回国的海外高校毕业生们听到这样的话会作何感想,那些早早选择归国的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听到这样的表态,恐怕会感到不被信任的寒心。”
海归间谍论突显中美关系背后深层次的博弈
川普第二任期之处和现在,先是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进行吊销,后是对其他国际留学生的签证予以严格控制。川普不信任中国,中国也在某种程度上不信任美国。在中国众多海归群体中有许多人曾在西方国家的顶级高校学习深造,掌握了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与此同时,这部分人也常常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担任中西文化、技术、资本的桥梁在。而政治忠诚度的问题曾一直作为北京要求各级政府和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这又会让人想到上个世纪的中国,频繁的政治运动给人才带来的冲击。虽然在今天,这样的标准只是对于国家安全的考量,但是假如一个企业去这样做,其他企业是否也会纷纷效仿?
一位中国读者告诉我,董明珠的言论也可能是感觉到某种政策即将要实施,因为格力在经历多年的历练后,变得十分坚强,她作为掌门人不可能随便就说出这样的话。
曾经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常说一句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在商言商似乎对于公众的感知来说更加重要。
2024年4月29日,中共国安部长陈一新在党媒发文称:国安部要“反颠覆、反霸权、反分裂、反恐怖、反间谍”,“挖钉子、除内奸”。
虽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守护国家安全是中共政治要求,但是一个服务市场的民企如果把这波流量变得如此重视,合作者是否也应该考量一下未来的风险有多大呢?
旅澳中国政经学者司令在受访时表示,董明珠虽然一直在揣摩高层的意图,但是忽略了一点“现在关税吃紧,经济下行,财政亏空,人心浮动,这时候提什么排外的思想不合时宜。”司令还指出,官媒批她,主要是她的言论有巨大影响力,风向不能让她带偏了。如果官方按兵不动,会给外界造成一种“默许董明珠的言论”的印象, 这可不是北京方面现在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