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中国大陆的“考公热”带动内地高校争相开设公务员微专业新课程,力助毕业生上岸。 今年以来,中国大陆已有9间高校增开“公务员专业”,令开设这个新专业的高校总数增加到至少13间,其中不乏西南大学、湖北大学等名校。
一些高校在招生简章中直言不讳,新专业是为满足广大毕业生的考公考编需求。
公务员微专业课程设置几乎涵盖考公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申论概论,行政职业能力,公务员面试、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等。 一些大学还引入校外资源,联合培训机构协同培养,全方位备战,力争大幅提升学生考公的成功概率,足见学校的良苦用心。
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再创新高,首次突破300万,而招录岗位仅有3.96万个,平均约77人竞争一岗位。
“上岸太难,浩浩荡荡”的考公大军最早可能刚踏入大学校园,就开始备战国考。
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八月份城镇16至24岁劳动力失业率18.8%,再创今年以来新高。尽管北京在多个场合不断增加各种形式的就业渠道和对民企开展各路游说释放更多的就业岗位来刺激羸弱中国经济。
此外,北京方面在近期将就业指标作为各地党政部门考核的主要指标,有分析认为,这会让本就就业资源不足的地方经济,在指标问题上大打折扣。同时,也会出现各种“匪夷所思”的就业方式。
一些中国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说,失业“清零”政策要来了,也有表示乐观的人,在小红书上表示“目前似乎看到了经济复苏的迹象”。北京一方面担心就业成为社会维稳的绊脚石同时对于日渐增加庞大的国防支出,显得尤为急迫。
来自中国上海的金先生表示“现在不是你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机会,十年来如同过山车般的经济政策,着实刺激”。金先生此前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在2023年年末他被裁员了,这对于一个近37岁的中年人而言,如同崩塌。金先生说,“自己在听到裁员的那一刻,已经对未来失去了希望”。
另外一位是正在备战河南省的公务员老师的廖同学,他学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在他看来,考公对于一个理工生而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他备考的是岗位与他的专业似乎并不沾边,但是这个岗位要求具备电气自动化的技能,因为需要到中国偏远地区进行电力巡查。
在中国,考公务员即为政府工作人员,是被认为“最好的工作”原因之一就是被认为是“稳定”,甚至成为中国人结婚的考虑因素之一。
相较于西方而言,在中国如果一个家庭有公务员的出现,即是一件“喜事”,因为这样会被认为可以给“宗族”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权力”成为中国民间人际交往中最为突显的一点,即所谓“以权谋私”。
在美国,公务员被认为是“人民的仆人”,这样的情节出现各种西方学术著作之中,但是随着资本经济的不断发展,“金钱政治”成为如今西方政治的代名词。
“杜绝暗箱操作、黑箱政治”都是对于考取公务员时,中共组织部门较为着重强调的一点。每年被录取的公务员会在当地政府门口进行所谓“公示”,一些已经考取公务员的年轻人则是在小红书上分享着成功经验,这被称之为“上岸”。
即便是这样,每年一次的“国考”(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和“省考”(即选调生考试,必须是在事业单位任职然后考取行政单位的岗位)成为各类辅导机构宣传的重点,高校也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每年中国高校的就业率对于管理者而言是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
也有人开玩笑的说“这即将成为一个目前达到100%就业率的专业”。
在中国宣布“延迟退休”政策后,对于公务员群体的“退休待遇”问题成为热议的话题,同时这个群体的“养老金标准”引发了一场“阶级纠纷”。
当考公热成为主流后,外界普遍认为,这突显了中国就业市场机构的矛盾与经济失衡的严重性。